当天,塞罕坝第一代务林人代表陈彦娴在致辞中说:“我们相信,种下绿色,就能收获美丽,种下希望,就能收获未来!我们为自己能够亲手创造一个绿色奇迹而感到无比自豪!”
塞罕坝林海属于中国,而中国的环保行动则属于世界。塞罕坝的美印证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经验,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,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。这群美丽高岭上的“地球卫士”,将进一步向世界证明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
在大兴安岭的余脉,浑善达克沙地的边缘,北京以北400公里的坝上高原,挺立着一株树龄近200年的落叶松。这是我国北方第一个机械林场——塞罕坝林场的第一棵树。
2017年12月5日,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,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,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——“地球卫士奖”。
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,意为“美丽的高岭”,位于河北省北部,历史上曾是一处水草丰沛、森林茂密、鸟兽聚集的天然名苑。清朝晚期,国势渐衰,树木被大肆砍伐,“美丽的高岭”一落千丈,林木凋零,人迹罕至,飞鸟不栖,黄沙漫漫,一片荒芜。
1962年9月,“向塞罕坝进军”的号角吹响,369名来自全国18个省、市、区和24所大中专院校的热血青年,吹响集结号,一路北上,踏上海拔最高达1900多米的塞罕坝,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造林传奇。
近60年来,三代塞罕坝人成功将这片荒原变成林海,沙地变成绿洲。如今的塞罕坝林地面积达112万亩,共4.8亿棵树,相当于为每3个中国人种了一棵树,森林覆盖率80%。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,如果林木按1米的株距排列,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,相当于为地球系上12条“绿丝巾”。这些树木每年可释放氧气57万吨,可供200万人呼吸一年。